优化Linux内核参数

2023-12-4 156 12/4

提高服务器性能有很多方法,比如划分图片服务器,主从数据库服务器等,本文要讲的是在硬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修改 Linux 的内核相关 TCP 参数,来最大的提高服务器并发性能。当然,最简单的提高负载问题,还是升级服务器硬件了。

 

  • 网络相关的内核参数,net.* 中常用的
  • 非网络相关的,如 fs. kernel. 等等

修改内核参数的方法很简单,root 权限下更改 /etc/sysctl.conf 文件

net相关参数

对于 Linux 服务器来说,net.* 下面的内核参数是比较常用的,尤其提供 TCP 的服务来说。先上一个 TCP 状态转换图帮助理解:

优化Linux内核参数

net.ipv4.tcp_tw_reuse

Linux 下,TCP 连接断开后,会以 TIME_WAIT 状态保留一定的时间,然后才会释放端口。当并发请求过多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无法及时断开的话,会占用大量的端口资源和服务器资源。

tcp_tw_reuse 默认为0关闭,设置为1打开,作用是让处于 TIME_WAIT 的状态的 TCP 连接的资源可以不用等 2MSL,1s 之后直接被复用,重新发起 SYN 包,经过 SYN - FIN_ACK- RST - SYN - SYN_ACK 重新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通俗一点解释,比如下面 ss 命令,有33个 TIME_WAIT 状态的 TCP 连接,可以想象一下,就在2分钟内(Linux默认的2MSL时间),可能有浏览器关闭了页面,或是短连接获取完数据自己关闭,用 ACK 消息回复对端 FIN 之后,仍然不敢直接复用而是进入 TIME_WAIT 状态,因为:

  • 虽然 TCP 保证了顺序,但复杂的网络状况可能导致多次包重传,对端在 FIN 之前的 数据包 可能都还没有过来,直接复用原来的连接可能会导致新的连接收到上个连接中重传的“幽灵数据包”
  • 担心收到 FIN 之后回复的 ACK 对端收不到,于是本端苦苦等待网络包最长存在时间的两倍来兜底

可以使用 ss 命令去查看 TIME_WAIT 连接状态:

ss -s

1
2
3
4
5
6
7
8
9
Total: 141
TCP:   91 (estab 53, closed 30, orphaned 0, timewait 33)

Transport Total     IP        IPv6
RAW       0         0         0
UDP       2         1         1
TCP       61        43        18
INET      63        44        19
FRAG      0         0         0

因此,对于服务器来说,TCP 连接在被动关闭的情况下,并不存在 TIME_WAIT 状态,很多时候是不需要修改这个参数的,如果出现 TIME_WAIT 过多,也不要盲目配置此参数,想一想原因,netstat 找一找是哪些连接在 TIME_WAIT,可能的典型场景有这些:

  • 用于压测的客户端机器:作为客户端不停地发起大量 TCP 连接
  • 短连接调用的微服务场景:A服务调B服务,B服务调C服务,虽然大家都是服务器,但是互相调用时,调用方也是客户端(用http2,gRPC等只产生少量长连接的RPC协议除外)
  • 转发大量请求到外部服务:比如 Nginx,HAProxy,Traefik 等反向代理,或是服务端有对外调用第三方开放平台服务的场景,因为大部分平台提供的都是 HTTP API,比较容易产生 TIME_WAIT 的积压

另外,服务端在内存充裕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大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来提高最大允许的 TIME_WAIT 状态的 TCP 连接数量。

net.ipv4.tcp_fin_timeout

很多人理解这个参数为控制 TCP TIME_WAIT 状态的超时时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参数只能改4次挥手第2步完成(收到FIN_ACK)进入 FIN_WAIT_2 后,最长等待的超时时间。

也就是这个参数决定了它保持在 FIN-WAIT-2 状态的时间。默认60s,在网络状况很好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到10-30s。

net.ipv4.tcp_syncookies

此参数默认已经是打开了,不确定是那个版本开始的,打开可以防止大部分 SYN 洪水攻击。

  • SYN Flood 原理是伪造大量三次握手的第一次 SYN 包,让对端产生大量半连接状态的 TCP 连接直至资源耗尽
  • SYN Cookies 防止 SYN Flood 的原理是通过记录第一个 SYN 包部分信息 Hash,然后在握手最后一步 ACK 来校验,校验成功后才真正分配连接资源
  • SYN Cookies 消耗少量计算资源,避免了伪造 SYN 包导致大量半连接状态的 TCP 连接

SYN Cookies 是一种用 HMAC 手段来达到延迟初始化和资源分配的目的,搭配下面两个参数可以对半连接状态做更多的优化:

  •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默认5,如果 SYN 没有 SYN_ACK,默认重试5次,可以适当降低
  •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在达到 ESTABLISHED 之前,半连接状态的 TCP 连接最大数量,默认值不同发行版不同,找了几种版本看默认值都在128~512之间,视网络状况和具体应用可以适当调整

注:这里的 syn_backlog 和 linux 中 listen 系统调用中的 backlog 参数区别在于,listen 参数中的 backlog 是监听的 port 最大允许的未 ACCEPT 的 ESTABLISHED 状态连接数和 SYNC_RCVD 状态连接数之和,而 syn_backlog 是系统层面最大允许的半连接数(SYNC_RCVD状态的连接)之和:

1
2
3
#include <sys/socket.h>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 "man listen"命令可以查看参数含义 */

linux 遵循的 POSIX 标准,并不完全是 TCP 标准,backlog 不会影响 accept() 之后的连接数,而是像一个待处理缓冲区,具体分析可以参考这些文章:

net.core.tcp_somaxconn

这个参数也有不少人误解,有些 Nginx 的 Tuning 方案认为这是最大连接数,建议把这个值从默认值128改大一些,甚至改到655360,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

首先来理解一下这个参数的含义,somaxconn 不是指每个 listen 端口的的最大连接数,而是指 max backlogged connections, backlog 的含义可以看上面的文章,大致可以理解为在应用层 accept 之前的缓冲区大小。

因此,如果服务端处理能力有盈余,及时 accept 了,就没必要调整这个参数了,尤其是现在主流框架都是单独的 I/O 线程循环 accept 和 read,真正的处理都放到 Worker 线程,128足矣,边缘入口服务如 Nginx 机器改成512(Nginx默认listen backlog参数为511)也足矣。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默认值 32768 60999,含义是端口号从32768到60999都可以作为建立 TCP 连接的端口,默认接近 3w 个连接基本足够了,使用场景与 tcp_tw_reuse 类似。优先去找过多连接导致端口号耗尽的根本原因,切忌盲目修改内核参数,即使看起来没有太大副作用。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默认长连接 TCP KeepAlive 包是两小时发送一次(7200),Nginx 等反向代理服务,可以降低这个参数的值。本身提供长连接的服务比如 WebSocket,大多都会有应用层/协议层的保活机制,个人感觉其实没有必要改这个参数。

net.ipv4.ip_forward

ip forward 即对 IP 包做路由,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的,如果被打开了,可以设置为0关闭掉。多网卡做软路由的场景,则需要打开这个功能。需要注意:在 Kubernetes 集群中,需要打开 ip forward 功能,否则某些 CNI 实现会出问题。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TCP 拥塞控制算法,低内核版本的 Linux 就不用改这个了,在4.9及以上版本的内核,Linux 提供了新的 TCP 拥塞控制算法 BBR。下面是 Linux 上开启 BBR 的方式:

1
2
net.core.default_qdisc = fq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 bbr

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关闭慢启动重启(Slow-Start Restart), SSR 对于会出现突发空闲的长周期 TLS 连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建议关闭:

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 0

net.ipv4.tcp_mtu_probing

启用 MTU 探测,在链路上存在 ICMP 黑洞时候启用,设置0为禁用,1默认关闭,当检测到 ICMP 黑洞时启用,2始终启用,使用 tcp_base_mss 的初始 MSS。建议设置为1:

net.ipv4.tcp_mtu_probing = 1

Socket Read/Write Memory

有4个参数控制着 Socket 发送(Write)、接收(Read)数据的缓冲区大小。这个缓冲区是不分 TCP UDP 的,TCP 在 net.ipv4 下面也有单独设置缓冲区大小的参数。下面这样可以把缓冲区增大到3MB~16MB,可以视网络状况、应用场景、机器性能来增大缓冲区。

1
2
3
net.ipv4.tcp_mem = 786432 2097152 3145728
net.ipv4.tcp_rmem = 4096 4096 16777216
net.ipv4.tcp_wmem = 4096 4096 16777216

fs相关参数

fs.file-max 与 ulimit

指的是 Linux 系统最大能打开的 File Descriptor 数量,用 Windows 的话说就是“最大句柄数”。

推荐配置: fs.file-max = 655360

这个参数非常常用,因为 Linux 下一切皆文件,你以为你只是打开了一个 TCP 连接,虽然不存在读写磁盘文件,但也是要占用文件描述符的!默认的 open files 参数是 1024,这个数值相对于应用 nginx 这类 web 服务是不够的,所以先要修改 open files 参数:

1、 vi /etc/security/limits.conf

添加下面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soft     nproc          655360
* hard     nproc          655360
* soft     nofile         655360
* hard     nofile         655360

root soft     nproc          655360
root hard     nproc          655360
root soft     nofile         655360
root hard     nofile         655360

bro soft     nproc          655360
bro hard     nproc          655360
bro soft     nofile         655360
bro hard     nofile         655360

2、 echo "session required pam_limits.so" >> /etc/pam.d/common-session

3、 echo "session required pam_limits.so" >> /etc/pam.d/common-session-noninteractive

4、 echo "DefaultLimitNOFILE=655360" >> /etc/systemd/system.conf

重启服务器后,可以使用命令 ulimit -n 或者 ulimit -a 查看 open files 参数。

当然 nginx 上也相应需要修改 worker_connections 参数,可以避免 nginx 出现 worker_connections are not enough 报错。

vi /etc/nginx/nginx.conf

1
2
3
4
worker_rlimit_nofile 655360;
events {
    worker_connections  65536;
}

vm相关参数

vm.swappiness

这是设置 swap 相关参数,当内存使用率不足10%(默认值60%)时使用 swap,尽量避免使用 swap,减少唤醒软中断进程。建议设置 10% 或者 20%

vm.swappiness = 10

vm.vfs_cache_pressure

该项表示内核回收用于 directory 和 inode cache 内存的倾向:

缺省值100表示内核将根据 pagecache 和 swapcache,把 directory 和 inode cache 保持在一个合理的百分比

降低该值低于100,将导致内核倾向于保留 directory 和 inode cache

增加该值超过100,将导致内核倾向于回收 directory 和 inode cache

这个参数不建议更改,小内存服务器可设置参数为50

vm.vfs_cache_pressure = 50

总结

此处应该有表格:

参数 查看默认参数 配置说明
net.ipv4.tcp_tw_reuse = 1 cat /proc/sys/net/ipv4/tcp_tw_reuse 因为很难达到TIME_WAIT连接瓶颈,加上TIME_WAIT过多的原因并不在此,所以不用配置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5 cat /proc/sys/net/ipv4/tcp_fin_timeout 被误以为控制TIME_WAIT状态的超时时间,所以随便配置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cat /proc/sys/net/ipv4/tcp_syncookies 这项默认已经打开了
net.core.tcp_somaxconn = 512 cat /proc/sys/net/core/somaxconn 被人误解的参数,这并不是最大连接数,所以不用配置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 1024 65000 cat /proc/sys/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端口范围,默认够用,所以随便配置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 7200 cat /proc/sys/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默认参数即是7200,所以不用配置
net.ipv4.ip_forward = 1 cat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数据包转发,视情况开启,Kubernetes 集群中需要打开
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 0 cat /proc/sys/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SSR 对于会出现突发空闲的长周期 TLS 连接有很大影响,所以关闭
net.ipv4.tcp_mtu_probing = 1 cat /proc/sys/net/ipv4/tcp_mtu_probing 设置为1,当检测到 ICMP 黑洞时启用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 bbr cat /proc/sys/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bbr不用说了,打开
net.core.default_qdisc = fq cat /proc/sys/net/core/default_qdisc bbr同上
net.ipv4.tcp_mem = 786432 2097152 3145728 cat /proc/sys/net/ipv4/tcp_mem 增大缓冲区,一般不用开启
net.ipv4.tcp_rmem = 4096 4096 16777216 cat /proc/sys/net/ipv4/tcp_rmem 同上
net.ipv4.tcp_wmem = 4096 4096 16777216 cat /proc/sys/net/ipv4/tcp_wmem 同上
fs.file-max = 655360 cat /proc/sys/fs/file-max 增加打开的 File Descriptor 数量,建议开启
vm.swappiness = 10 cat /proc/sys/vm/swappiness 避免使用swap,建议开启
vm.vfs_cache_pressure = 50 cat /proc/sys/vm/vfs_cache_pressure 实际体验不明显,所以随便,数值填写100以上或以下,比如50或者1000

重点也就是配置 fs.file-max, vm.swappiness, bbr, 几项参数就可以了,其它不要动,Linux默认的参数肯定是考虑到使用的最优化。

有没有发现,大多参数是不建议开启的。其实写这篇文章就是叫你们“住手”的,不要再糟蹋 Linux 内核了。也是因为网上大多教程对这些参数有些错误理解。Linux 的奥妙无穷,还是得好好学习之!

最后奉上俺的 sysctl 文件,结束:

vi /etc/sysctl.conf

1
2
3
4
5
6
7
8
9
fs.file-max = 65536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 15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 3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 30
net.ipv4.tcp_slow_start_after_idle = 0
net.ipv4.tcp_mtu_probing = 1
vm.swappiness = 10
net.core.default_qdisc = fq
net.ipv4.tcp_congestion_control = bbr

参考: